動脈硬化性閉塞癥的癥狀主要表現為下肢缺血性改變,包括間歇性跛行、靜息痛、皮膚溫度降低、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組織潰瘍或壞疽。
1、間歇性跛行:
行走時因肌肉缺血出現疼痛或痙攣,迫使患者停止活動,休息后緩解。癥狀多發生于小腿腓腸肌區域,疼痛程度與血管狹窄程度相關。早期表現為短距離行走后不適,隨病情進展可發展為持續性疼痛。
2、靜息痛:
肢體遠端在靜止狀態下出現持續性疼痛,夜間加重,常需下垂肢體緩解。疼痛多位于足趾或前足,提示嚴重缺血。患者可能因疼痛無法平臥,需保持坐位睡眠。
3、皮膚溫度降低:
患肢皮膚溫度較對側明顯下降,觸摸有冰涼感。足部及趾端溫度變化最顯著,伴隨皮膚蒼白或發紺。溫度差異可通過紅外線測溫儀量化評估。
4、動脈搏動減弱:
足背動脈或脛后動脈搏動減弱甚至消失,需雙側對比檢查。嚴重者股動脈搏動也可受影響。動脈聽診可能聞及血管雜音,提示局部狹窄。
5、組織壞死:
晚期出現足趾潰瘍或干性壞疽,創面難以愈合。常始于足趾末端,逐漸向近端發展。合并感染時可轉為濕性壞疽,伴有惡臭分泌物。
日常需保持低脂飲食,限制動物內臟及油炸食品攝入,增加深海魚類和燕麥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適度進行步行訓練,以不誘發疼痛為度,促進側支循環建立。嚴格戒煙并控制血壓血糖,每半年進行血管超聲監測。出現靜息痛或皮膚破潰需立即血管外科就診,必要時行球囊擴張或血管旁路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