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好發于20-40歲青壯年群體,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該病屬于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主要與遺傳易感性、免疫異常、腸道菌群失調及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有關。
遺傳因素是潰瘍性結腸炎的重要誘因。約10%-20%患者具有家族史,若直系親屬患病,個體發病風險增加5-10倍。目前已發現NOD2、IL23R等基因多態性與疾病相關。這類人群建議定期進行糞便鈣衛蛋白檢測,早期發現腸道炎癥跡象。
免疫系統紊亂是核心發病機制。患者體內Th2細胞過度活化,產生大量白介素-4、白介素-13等促炎因子,導致腸黏膜屏障損傷。常伴有外周血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陽性,這類免疫異常者需警惕反復腹痛、黏液膿血便等癥狀。
腸道微生態失衡會加重病情。長期使用抗生素、高脂飲食會減少腸道菌群多樣性,尤其普雷沃菌屬等有益菌減少,促使條件致病菌增殖。頻繁出現腸道功能紊亂的群體,可通過益生菌制劑調節菌群平衡。
環境誘因包括吸煙史與藥物使用。與非吸煙者相比,戒煙人群發病風險增加1.7倍,可能與尼古丁抗炎作用消失有關。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會破壞腸黏膜防御機制,誘發或加重病變。
特殊人群需重點篩查。既往有闌尾切除史者發病率降低,而合并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患者中約70%會進展為潰瘍性結腸炎。這類高危群體建議每1-2年進行結腸鏡檢查。
當出現持續6周以上的腹瀉、里急后重或體重下降時,應及時至消化內科就診。通過結腸黏膜活檢聯合血清標志物檢測可明確診斷,早期規范治療能有效控制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