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癢可能與牙齦炎、牙周炎、過敏反應、維生素缺乏或口腔黏膜病變有關,建議檢查口腔衛生狀況、牙周探診、過敏原篩查、血液維生素水平及口腔黏膜檢查。
1、口腔檢查
牙齦癢需優先評估口腔衛生狀況,觀察是否存在牙菌斑、牙結石堆積。牙周探診可檢測牙齦出血指數和牙周袋深度,若探診出血陽性或袋深超過3毫米,提示牙齦炎或牙周炎可能。口腔黏膜檢查可排除扁平苔蘚等病變。
2、過敏檢測
接觸性過敏可能引發牙齦瘙癢,需排查牙膏、漱口水或正畸材料的成分過敏。斑貼試驗可識別特定過敏原,常見致敏物包括肉桂醛、十二烷基硫酸鈉等。過敏反應常伴口腔黏膜充血或灼熱感。
3、營養評估
維生素B12或維生素C缺乏可能導致牙齦敏感瘙癢。血清維生素檢測可明確水平,長期素食者或消化吸收障礙患者風險較高。伴隨癥狀可能包括舌炎、牙齦出血或傷口愈合延遲。
4、全身疾病篩查
糖尿病或血液疾病可能以牙齦異常為首發表現。空腹血糖檢測和血常規可輔助診斷,糖尿病患者易合并牙周組織微循環障礙,表現為牙齦充血伴頑固性不適。
5、微生物分析
口腔菌群失衡可能誘發慢性牙齦刺激癥狀。牙菌斑微生物培養或PCR檢測可識別白色念珠菌等致病菌,長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者需重點排除真菌感染。
牙齦癢患者日常應使用軟毛牙刷和含氟牙膏清潔,避免過度用力刷牙刺激牙齦。可選用不含酒精的漱口水減少黏膜刺激,增加蔬菜水果攝入補充維生素。若癥狀持續超過兩周或伴隨出血腫脹,須及時就診口腔科進一步排查。定期潔牙和牙周維護有助于預防炎癥復發,過敏體質者應記錄日常接觸物以協助病因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