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腹瀉可通過調整飲食、補充益生菌、藥物治療、控制原發疾病、中醫調理等方式改善。腹瀉通常由飲食不當、腸道菌群紊亂、感染性疾病、慢性腸炎、脾胃虛弱等原因引起。
1、調整飲食:
避免攝入生冷、辛辣、高脂或變質食物,減少乳糖及高纖維食物攝入。選擇低渣飲食如白粥、面條,適量補充電解質溶液。烹飪時注意生熟分開,食物需徹底加熱,避免食用隔夜飯菜。
2、補充益生菌:
腸道菌群失衡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可選用雙歧桿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制劑。同時增加發酵食品攝入,如無糖酸奶、泡菜。注意益生菌需與抗生素間隔2小時服用,避免高溫水送服。
3、藥物治療:
感染性腹瀉需根據病原體選用諾氟沙星、蒙脫石散等藥物。功能性腹瀉可考慮洛哌丁胺抑制腸蠕動。用藥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避免自行使用止瀉藥掩蓋病情。
4、控制原發疾病:
慢性腹瀉可能與腸易激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有關,通常伴隨腹痛、黏液便等癥狀。需通過腸鏡等檢查明確診斷,針對原發病進行規范治療。
5、中醫調理:
脾虛型腹瀉可采用參苓白術散健脾益氣,配合艾灸足三里穴位。避免久居潮濕環境,日常可用山藥、芡實等食材煲湯調理。中醫治療需辨證施治,建議經專業醫師診斷后用藥。
腹瀉期間需保持每日飲水1500-2000毫升,可飲用淡鹽水或口服補液鹽。恢復期逐步增加低纖維食物,如蒸蘋果、土豆泥等。規律作息避免熬夜,適度進行腹部按摩促進腸蠕動。癥狀持續超過2周或出現血便、發熱、明顯消瘦時需及時就醫,完善糞便常規、腸鏡等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長期腹瀉患者建議記錄飲食日記,幫助識別誘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