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異常出血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規范用藥、控制基礎疾病、定期婦科檢查、及時干預異常癥狀等方式預防。子宮異常出血通常由激素紊亂、子宮內膜病變、凝血功能障礙、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等原因引起。
1、調整生活方式:
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減少精神壓力。控制體重在BMI18.5-23.9范圍,肥胖者需通過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等減重。經期避免劇烈運動,注意保暖忌食生冷辛辣食物。
2、規范用藥管理:
避免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華法林等抗凝藥物。避孕藥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禁止擅自調整劑量。更年期激素替代治療需定期監測子宮內膜厚度,出現突破性出血立即復診。
3、控制基礎疾病:
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需通過二甲雙胍調節代謝,甲狀腺功能異常者需服用左甲狀腺素鈉維持TSH正常。糖尿病患者應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以下,高血壓患者需維持血壓低于140/90mmHg。
4、定期婦科篩查:
每年進行婦科超聲檢查子宮內膜,絕經后女性內膜厚度>4mm需進一步診刮。35歲以上建議每3年進行宮頸TCT+HPV聯合篩查,異常陰道流血時需行宮腔鏡檢查。
5、識別危險信號:
月經周期短于21天或長于35天、經期超過7天、經量浸透衛生巾每小時需就醫。非經期出血可能提示子宮內膜癌,絕經后出血需排除惡性腫瘤,急性大出血應立即急診處理。
日常飲食多攝入富含鐵元素的動物肝臟、菠菜,補充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適度進行瑜伽、普拉提等舒緩運動改善盆腔血液循環。建立月經日記記錄周期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就診,避免自行服用止血藥物掩蓋病情。40歲以上女性建議每年檢測性激素六項,圍絕經期可在醫生指導下低劑量補充雌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