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脫水通常由水分攝入不足、腸道吸收功能障礙、電解質丟失過多、感染性腹瀉、炎癥性腸病等原因引起。腹瀉時腸道蠕動加快,水分和電解質大量流失,若未及時補充則易導致脫水。
1、水分攝入不足
腹瀉期間因惡心嘔吐或刻意減少飲水,導致體液補充不足。建議少量多次飲用淡鹽水或口服補液鹽,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刺激胃腸。家長需注意觀察兒童尿量及精神狀態,發現尿少或煩躁應立即就醫。
2、腸道吸收功能障礙
輪狀病毒感染、乳糖不耐受等會損傷腸黏膜絨毛,影響水分重吸收。可遵醫囑使用蒙脫石散、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消旋卡多曲顆粒等保護腸黏膜。母乳喂養嬰兒出現腹瀉時,母親需暫時回避高乳糖食物。
3、電解質丟失過多
水樣便中含大量鈉鉀氯離子,嚴重時引發低鉀血癥。口服補液鹽Ⅲ能補充丟失的電解質,避免飲用含糖飲料加重滲透性腹瀉。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腹瀉超過24小時應檢測血電解質。
4、感染性腹瀉
細菌性痢疾或產毒性大腸桿菌感染會導致分泌性腹瀉,霍亂弧菌感染時每小時失水量可達1升。需用諾氟沙星膠囊、鹽酸小檗堿片、鞣酸蛋白酵母散等抗感染治療,同時嚴格隔離消毒。
5、炎癥性腸病
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發作時,腸道炎癥反應加劇體液滲出。美沙拉嗪腸溶片、柳氮磺吡啶腸溶片配合靜脈補液是常用方案。長期腹瀉患者需定期監測血紅蛋白及白蛋白水平。
腹瀉期間應選擇低渣低脂飲食,如米湯、軟面條、蘋果泥等,避免牛奶、豆類等產氣食物。每次排便后建議用溫水清洗會陰部預防皮膚破損。居家可配制簡易補液水:500毫升溫開水加1.75克食鹽和10克白糖。若出現眼窩凹陷、皮膚彈性差、少尿無尿等重度脫水表現,須立即急診靜脈補液治療。嬰幼兒體重下降超過5%或持續發熱需住院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