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纖維化是肝硬化的必經階段。肝纖維化指肝臟組織在慢性損傷后出現瘢痕修復的過程,而肝硬化則是纖維化持續進展導致的終末期病理改變,兩者本質是同一疾病的不同發展階段。
肝纖維化發展為肝硬化的關鍵機制主要有肝臟星狀細胞激活、細胞外基質過度沉積、肝小葉結構破壞。長期慢性肝損傷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會激活星狀細胞,促使膠原蛋白等纖維物質異常增生,形成纖維間隔。隨著纖維間隔增多,正常肝細胞被分割成假小葉,肝臟逐漸失去代償功能。
肝纖維化階段通常無明顯癥狀,可能僅表現為乏力或輕度肝區不適。進展至肝硬化后會出現門靜脈高壓體征腹水、食管靜脈曲張、肝功能減退黃疸、凝血障礙以及肝性腦病等典型表現。臨床通過瞬時彈性成像、FibroScan或肝活檢評估纖維化程度,F3-F4期纖維化提示即將進入肝硬化階段。
延緩疾病進展的核心措施包括病因治療和抗纖維化干預。乙型肝炎患者需長期服用恩替卡韋等抗病毒藥物,酒精性肝病必須嚴格戒酒。水飛薊賓、扶正化瘀膠囊等中藥制劑可能抑制纖維化進程。已發生肝硬化者需定期篩查肝癌,必要時考慮肝移植手術。
早期肝纖維化具有可逆性,但肝硬化通常不可逆轉。通過規范治療,F2期以下纖維化患者五年生存率超過90%,而失代償期肝硬化五年生存率不足50%。建議慢性肝病患者每6個月進行肝臟超聲和肝功能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