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可能發展為肝硬化,兩者存在明確的疾病進展關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免疫系統異常、肝臟持續損傷、纖維化積累、肝功能代償失調是主要影響因素。
1. 病毒感染持續
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細胞內長期復制會激活免疫應答,導致肝細胞反復損傷修復。病毒載量高且未接受規范抗病毒治療的患者,肝細胞炎癥活動更顯著。恩替卡韋、富馬酸替諾福韋酯、丙酚替諾福韋等核苷類似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復制。
2. 免疫反應異常
機體對乙肝病毒抗原的異常免疫清除反應,會誤傷正常肝細胞。這種慢性炎癥狀態促使肝星狀細胞活化,持續分泌膠原蛋白等細胞外基質。免疫調節治療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避免自行使用免疫增強劑。
3. 肝細胞損傷積累
反復的肝細胞壞死和再生會改變肝臟微環境,異常增生的膽管和血管形成假小葉結構。血清谷丙轉氨酶持續升高提示肝細胞膜完整性破壞,此時需加強護肝治療。水飛薊賓、雙環醇、甘草酸制劑具有穩定肝細胞膜作用。
4. 纖維化進程加速
細胞外基質過度沉積會逐漸取代正常肝組織,通過肝臟彈性檢測或纖維化掃描可評估程度。肝纖維化評分達到F4階段即屬于肝硬化,抗纖維化治療需聯合病因控制。扶正化瘀膠囊、安絡化纖丸等中藥制劑可能延緩進展。
5. 肝功能失代償
肝硬化晚期會出現門靜脈高壓和合成功能下降,表現為腹水、食管靜脈曲張或肝性腦病。Child-Pugh分級可用于評估嚴重程度,此時需限制蛋白質攝入并預防感染。肝移植是終末期患者的根治性治療選擇。
慢性乙肝患者應每3-6個月監測肝功能、病毒載量和肝臟影像學變化。飲食需保證充足優質蛋白和維生素攝入,嚴格戒酒并避免使用肝毒性藥物。適量有氧運動有助于改善代謝,但出現乏力、腹脹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肝硬化患者需定期篩查肝癌,注意預防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