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瘙癢可能由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細菌性陰道病、接觸性皮炎等原因引起。該癥狀通常表現為局部皮膚發紅、灼熱感或分泌物異常,可通過藥物治療和生活護理改善。
生理性因素包括局部清潔不當或衣物刺激。日常使用堿性過強的洗劑可能破壞外陰皮膚屏障,化纖材質的內褲摩擦也可能誘發瘙癢。建議選擇棉質透氣內衣,清水清洗外陰即可。
病理性因素中,真菌感染是最常見誘因。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可能與長期使用抗生素、糖尿病控制不佳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豆渣樣白帶和劇烈瘙癢。細菌性陰道病常伴隨魚腥味灰白色分泌物,與陰道菌群失衡相關。這兩種情況需分別使用抗真菌藥物和抗菌藥物治療。
過敏反應也是重要誘因。接觸性皮炎可能與衛生巾染料、沐浴露香料等致敏原接觸有關,通常出現邊界清晰的紅斑和丘疹。需排查并避免接觸過敏原,必要時使用抗組胺藥物。
若瘙癢持續超過1周或伴隨潰瘍、異常出血,需警惕外陰上皮內瘤變等疾病。絕經后女性出現頑固性瘙癢時,應排查外陰硬化性苔蘚。這兩種情況需通過病理檢查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