癤子與皮脂腺囊腫在臨床表現、發病機制及處理方式上存在明顯差異。癤子屬于急性細菌性毛囊炎,表現為紅腫熱痛的硬結;皮脂腺囊腫則是皮脂腺導管阻塞形成的慢性囊性病變,質地柔軟且多無痛感。
1、病因差異:癤子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常見于皮膚摩擦部位;皮脂腺囊腫源于皮脂腺導管堵塞,與激素分泌旺盛相關。前者需抗生素治療,后者多需手術切除。
2、外觀特征:癤子初期呈紅色丘疹,迅速發展為充滿膿液的隆起結節;皮脂腺囊腫為皮下圓形包塊,表面可見黑色開口,擠壓可排出豆腐渣樣內容物。
3、癥狀發展:癤子伴隨明顯疼痛、局部發熱,可能引起淋巴結腫大;皮脂腺囊腫通常無痛,繼發感染時才出現紅腫,可能反復發作。
4、治療方式:癤子早期可熱敷促進化膿,破潰后需碘伏消毒,嚴重者口服頭孢氨芐、阿莫西林或克林霉素。皮脂腺囊腫完整切除是根治方法,感染期需先控制炎癥再行囊腫摘除術或激光切除術。
5、并發癥風險:癤子可能引發敗血癥或顱內感染;皮脂腺囊腫感染可形成膿腫,長期未愈可能瘢痕增生。兩者均需避免自行擠壓,面部病灶應及時就醫。
保持皮膚清潔是預防關鍵,油性膚質者需選用控油洗面奶,避免高糖飲食。癤子患者應增加維生素C攝入,囊腫患者術后需定期換藥。運動時注意減少衣物摩擦,出現持續增大或破潰的皮損需皮膚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