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炎可通過抗凝治療、加壓治療、藥物外敷、手術治療、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改善。靜脈炎通常由靜脈損傷、血流淤滯、血管壁炎癥、感染、血液高凝狀態(tài)等原因引起。
1、抗凝治療:靜脈炎可能與血液高凝狀態(tài)、血管內皮損傷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xiàn)為局部紅腫、條索狀硬結等癥狀。低分子肝素、華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藥物可預防血栓擴展,需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急性期需臥床抬高患肢,避免劇烈運動。
2、加壓治療:醫(yī)用彈力襪或彈性繃帶可促進靜脈回流,減輕腫脹疼痛。選擇20-30mmHg壓力梯度產品,白天持續(xù)穿戴8小時。避免過緊影響血液循環(huán),配合踝泵運動效果更佳。
3、藥物外敷:非甾體抗炎藥膏如雙氯芬酸鈉凝膠可緩解淺表靜脈炎癥狀。合并感染時需使用莫匹羅星軟膏。冷敷適用于急性期紅腫,后期可改用硫酸鎂濕敷促進吸收。
4、手術治療:深靜脈血栓合并肺栓塞風險時需行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頑固性血栓可考慮導管溶栓術或取栓術。術后仍需長期抗凝,定期復查血管超聲評估療效。
5、生活方式調整:戒煙限酒可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時活動5分鐘促進血液循環(huán)。肥胖者需減重減輕下肢靜脈壓力。
靜脈炎患者日常可增加深海魚、堅果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減少高鹽高脂飲食。推薦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避免負重訓練。定期監(jiān)測D-二聚體及凝血功能,出現(xiàn)胸痛、呼吸困難需立即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