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期貧血可通過增加鐵攝入、補充維生素C、調整飲食結構、適度運動、監測血紅蛋白等方式預防。月經期貧血通常由鐵流失過多、鐵儲備不足、經量過大、營養不良、慢性失血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鐵流失:
女性經期平均失血量為20-60毫升,每毫升血液含0.5毫克鐵,整個經期可流失10-30毫克鐵。子宮內膜脫落過程中,血紅蛋白中的鐵元素隨經血排出,長期鐵流失超過攝入量可能導致缺鐵性貧血。建議經期每日增加15-20毫克鐵攝入,動物肝臟、紅肉、貝類等血紅素鐵吸收率較高。
2、儲備不足:
體內鐵儲備不足時,月經期鐵流失更易引發貧血。女性鐵蛋白水平低于30ng/mL即提示儲備不足,常見于長期素食者、減肥人群及青少年。月經前一周可提前補充鐵劑如琥珀酸亞鐵、多糖鐵復合物、葡萄糖酸亞鐵,同時攝入獼猴桃、鮮棗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促進吸收。
3、經量異常:
月經過多指每次經期失血超過80毫升或持續超過7天,可能與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腺肌癥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血塊增多、夜間需更換衛生巾、血紅蛋白低于110g/L等癥狀。確診需進行婦科超聲和性激素檢查,藥物治療可選擇氨甲環酸、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
4、營養失衡:
偏食或節食導致的蛋白質、葉酸、維生素B12缺乏會影響紅細胞生成。經期應保證每日攝入雞蛋、深海魚、深綠色蔬菜等富含造血原料的食物,避免同時飲用咖啡、濃茶等抑制鐵吸收的飲品。乳制品應與補鐵餐間隔2小時食用。
5、慢性疾病:
痔瘡出血、消化道潰瘍等隱性失血會加重經期貧血風險,通常表現為乏力、指甲變脆、異食癖等癥狀。建議每年檢測一次血清鐵和總鐵結合力,必要時進行胃腸鏡檢查。嚴重貧血需靜脈補充蔗糖鐵或右旋糖酐鐵。
經期保持每周3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可改善血液循環,避免劇烈運動加重鐵流失。日常烹飪使用鐵鍋,搭配彩椒、西蘭花等維生素C含量高的蔬菜。若出現持續頭暈、心悸等貧血癥狀,應及時檢測血常規,血紅蛋白低于90g/L需就醫排查器質性疾病。經期后三天晨起空腹血紅蛋白檢測結果最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