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表性胃炎與非萎縮性胃炎在病變程度、病理特征及預后方面存在差異,主要區別包括病變范圍、腺體變化、癥狀表現、病因差異及轉歸方向。
1、病變范圍:
淺表性胃炎局限于胃黏膜表層,表現為充血水腫;非萎縮性胃炎累及黏膜全層,但未出現腺體數量減少。胃鏡檢查可見前者黏膜呈斑片狀發紅,后者黏膜皺襞增粗但結構完整。
2、腺體變化:
非萎縮性胃炎可能伴隨壁細胞和主細胞功能異常,但腺體結構完整;淺表性胃炎僅影響黏膜上皮層,腺體形態正常。病理活檢顯示前者可見炎性細胞浸潤全層,后者炎性反應較輕。
3、癥狀表現:
兩者均可出現上腹隱痛、噯氣等癥狀,但非萎縮性胃炎更易伴隨胃酸分泌異常。約30%非萎縮性胃炎患者存在反酸燒心,淺表性胃炎以餐后腹脹為主要特征。
4、病因差異:
淺表性胃炎多與飲食刺激、酒精或藥物相關;非萎縮性胃炎常見于幽門螺桿菌感染或自身免疫因素。后者與萎縮性胃炎發展存在潛在關聯,需定期監測胃蛋白酶原比值。
5、轉歸方向:
淺表性胃炎經治療可完全修復,非萎縮性胃炎存在5%-10%癌變風險。長期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非萎縮性胃炎患者,建議每2年進行胃鏡隨訪。
日常需避免高鹽、腌制食品攝入,優先選擇清蒸鱸魚、山藥粥等易消化食物。建議每周進行3次30分鐘快走運動,餐后2小時內避免平臥。胃部持續不適超過兩周或出現黑便時,需及時進行碳13呼氣試驗和胃功能三項檢查。保持規律進食間隔,使用公筷可降低交叉感染風險,睡眠時抬高床頭15厘米有助于減少夜間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