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動脈瘤可通過壓迫包扎、超聲引導下凝血酶注射、血管內支架植入術、外科手術切除、抗凝藥物管理等方式治療。假性動脈瘤通常由外傷性血管損傷、醫源性穿刺操作、動脈粥樣硬化、感染性血管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壓迫包扎:
適用于淺表小體積假性動脈瘤,通過局部加壓阻斷瘤體血流促進血栓形成。需使用彈性繃帶持續壓迫6-12小時,配合超聲監測瘤腔閉合情況。該方法對頸動脈等深部血管效果有限。
2、凝血酶注射:
在超聲引導下將凝血酶精準注入瘤腔,促使血液快速凝固。常用藥物包括人凝血酶原復合物、蛇毒血凝酶、纖維蛋白膠。需注意避免凝血酶外溢導致遠端栓塞,成功率可達85%-95%。
3、血管內支架:
采用覆膜支架隔絕瘤體與血管腔的血流交通,適用于重要臟器供血動脈病變。常用鎳鈦合金自膨式支架或聚四氟乙烯覆膜支架,術后需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預防支架內血栓。
4、外科手術:
開放手術行瘤體切除聯合血管修補,適用于合并感染或解剖復雜的病例。術式包括血管端端吻合、大隱靜脈移植、人工血管置換。需注意術中肝素化及術后監測遠端脈搏。
5、藥物管理:
對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需調整華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藥物劑量。感染性動脈瘤需聯用萬古霉素、頭孢曲松等抗生素。自身免疫因素所致者可能需甲氨蝶呤或糖皮質激素治療。
術后需限制劇烈運動4-6周,每日監測穿刺部位有無滲血或血腫。飲食宜補充優質蛋白如魚肉、豆制品促進血管修復,適量攝入獼猴桃、柑橘等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定期復查血管超聲評估治療效果,出現突發疼痛或肢體發涼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