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炎的主要癥狀包括排便異常、腹部不適和全身性反應。直腸炎是直腸黏膜的炎癥性疾病,其表現因病因和嚴重程度而異,常見癥狀可分為局部表現和全身癥狀兩大類。
排便異常是直腸炎最典型的表現。患者可能出現頻繁便意,每日排便次數可達10次以上,但每次排便量較少。糞便常帶有黏液或膿血,嚴重時可出現鮮紅色血便。部分患者會伴隨里急后重感,即排便后仍有未排盡的感覺。
腹部癥狀主要表現為下腹部持續性隱痛或墜脹感,排便時疼痛可能加重。疼痛多位于左下腹,可放射至會陰部。部分患者會出現肛門灼熱感或排便時肛門疼痛,尤其在潰瘍性直腸炎患者中更為明顯。
全身癥狀多見于感染性或重度直腸炎。患者可能出現低熱、乏力、食欲減退等全身反應。慢性直腸炎可能導致貧血、體重下降等營養不良表現。部分患者會伴隨關節疼痛、皮膚紅斑等腸外表現。
特殊類型的直腸炎具有特征性癥狀。放射性直腸炎常見于盆腔放療后,主要表現為便血和排便疼痛。缺血性直腸炎起病急驟,可出現劇烈腹痛和血性腹瀉。嗜酸性粒細胞性直腸炎多見于兒童,常伴隨皮膚過敏癥狀。
直腸炎的癥狀嚴重程度與炎癥范圍相關。輕度炎癥可能僅表現為輕微排便不適,重度炎癥可出現大量血便、劇烈腹痛甚至腸穿孔。癥狀持續時間差異較大,急性感染性直腸炎多在1-2周內緩解,慢性直腸炎癥狀可能持續數月以上。
當出現持續便血、體重明顯下降或高熱等嚴重癥狀時,建議及時就醫檢查。結腸鏡檢查是確診直腸炎的主要方法,可直觀觀察黏膜病變并獲取活檢標本。治療需根據具體病因選擇,包括抗感染治療、免疫調節治療等綜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