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甲下面脫皮可能由皮膚干燥、真菌感染、接觸性皮炎、營養缺乏、銀屑病等因素引起。
1、皮膚干燥
頻繁接觸洗滌劑或處于干燥環境會導致甲周角質層水分流失,表現為甲緣脫屑伴輕微瘙癢。日常需減少直接接觸化學清潔劑,洗手后及時涂抹含尿素或凡士林的護手霜,冬季可佩戴棉質手套保暖保濕。
2、真菌感染
紅色毛癬菌等病原體侵襲甲床會引起甲癬,除甲下脫皮外可能出現甲板增厚、發黃。確診需通過真菌鏡檢,可遵醫囑使用聯苯芐唑乳膏、環吡酮胺搽劑等抗真菌藥物,避免與他人共用指甲剪等物品。
3、接觸性皮炎
染發劑、指甲油中的苯酮類成分可能誘發過敏反應,導致甲周紅斑、脫皮伴灼熱感。需立即停用致敏產品,局部短期應用氫化可的松軟膏,嚴重時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
4、營養缺乏
長期缺乏維生素B族或鐵元素會影響甲床細胞代謝,出現甲下分層剝離。可通過攝入動物肝臟、深綠色蔬菜補充營養素,復合維生素B片劑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5、銀屑病
甲銀屑病會引起甲下角質過度增生,形成云母狀脫屑并伴隨甲板點狀損害。治療需控制原發病,局部使用卡泊三醇軟膏,光療或生物制劑適用于中重度患者。
日常應保持手部適度濕潤,避免過度修甲或暴力撕扯脫皮。出現持續脫皮合并甲板變形、疼痛時,需排查糖尿病等系統性疾病。建議增加膳食中優質蛋白和鋅元素攝入,如魚類、堅果等,促進甲床修復。洗手水溫不宜過高,清潔后及時擦干指縫水分,真菌感染者需單獨使用毛巾并定期煮沸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