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陰道瘺可能由產傷、炎癥性腸病、盆腔手術創傷、放射治療損傷、惡性腫瘤浸潤等因素引起。
1、產傷因素:
分娩過程中胎頭壓迫或器械助產可能導致直腸陰道隔撕裂,尤其多見于第二產程延長或會陰Ⅲ-Ⅳ度裂傷。這類損傷形成的瘺口多位于陰道后壁中下段,常伴隨括約肌損傷。早期表現為陰道排氣排便,需通過肛門超聲或亞甲藍試驗確診。
2、炎癥病變:
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炎癥性腸病可能穿透腸壁形成瘺管,瘺道多呈復雜分支狀。患者往往伴有腹瀉、腹痛等原發病癥狀,腸鏡檢查可見跳躍性病變。這類瘺管自愈率低,需先控制基礎疾病。
3、醫源性損傷:
直腸癌根治術、子宮切除術等盆腔手術可能誤傷直腸陰道隔,尤其在進行低位直腸吻合時風險較高。放射治療引起的慢性缺血性壞死多在治療后6-24個月出現,瘺口邊緣組織常呈放射性纖維化改變。
4、感染因素:
盆腔膿腫、憩室炎等感染性疾病可能侵蝕相鄰器官形成繼發性瘺管,常見病原體包括大腸桿菌、厭氧菌等。患者多伴有發熱、盆腔疼痛等急性感染征象,CT檢查可見液氣平面。
5、腫瘤因素:
晚期宮頸癌、直腸癌局部浸潤可能破壞組織屏障形成惡性瘺管,瘺口邊緣多呈菜花樣增生。這類患者常出現惡病質表現,組織活檢可明確病理類型,預后較差。
日常需保持會陰清潔,使用無皂基清潔劑沖洗;選擇高蛋白、低渣飲食如蒸蛋羹、龍須面等減少排便刺激;避免騎自行車等增加盆底壓力的運動。急性期可采用俯臥位休息減輕局部水腫,癥狀持續超過48小時或出現發熱需立即就診。手術修復時機需根據瘺管性質決定,單純性瘺可選擇經肛門或經陰道修補,復雜性瘺可能需要臨時造口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