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期出血通常由激素水平波動引起,多數屬于生理性現象。常見原因包括黃體功能不足、子宮內膜局部敏感性增高、雌激素短暫下降等,少數情況下可能與婦科疾病相關。
黃體功能不足是排卵期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排卵后黃體分泌的孕激素不足,可能導致子宮內膜部分脫落出血。這種情況通常表現為少量褐色分泌物,持續1-3天。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過度勞累有助于改善黃體功能。
子宮內膜局部敏感性增高也會引發排卵期出血。部分女性子宮內膜對激素變化特別敏感,在排卵期雌激素短暫下降時出現突破性出血。這類出血量少且無痛感,可通過補充維生素E等抗氧化劑增強子宮內膜穩定性。
雌激素水平波動是生理性排卵期出血的主要機制。排卵前后雌激素水平出現明顯起伏,可能引起子宮內膜輕微剝脫。伴隨輕微下腹墜脹感時,可適當熱敷緩解不適。若出血量超過月經量或持續超過5天,需排查子宮肌瘤等器質性疾病。
病理性因素如子宮內膜息肉可能導致異常出血。息肉多與慢性炎癥刺激有關,通常伴隨月經周期紊亂、性交后出血等癥狀。超聲檢查可明確診斷,必要時需行宮腔鏡下息肉切除術。
宮頸病變也是需要排查的病因。宮頸炎或宮頸上皮內瘤變可能表現為接觸性出血,易與排卵期出血混淆。婦科檢查結合宮頸TCT篩查可鑒別診斷,確診后需根據病變程度選擇藥物治療或物理治療。
持續3個月以上排卵期出血或出血量較大時,建議進行婦科超聲和性激素六項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后,可考慮短期使用低劑量雌激素制劑調節周期,但需在醫生指導下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