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可能由過敏性鼻炎、急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竇炎或感冒等因素引起。這些癥狀通常與鼻腔黏膜炎癥反應或過敏原刺激有關,可通過抗組胺藥物、鼻用糖皮質激素或鼻腔沖洗等方式緩解。
過敏性鼻炎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主要由于吸入花粉、塵螨等過敏原引發免疫反應。鼻腔黏膜充血水腫導致鼻塞,同時分泌大量清涕并刺激噴嚏反射。治療需避免接觸過敏原,醫生可能建議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組胺藥,或布地奈德鼻噴霧劑控制炎癥。
急性鼻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見于感冒初期。病毒侵襲鼻腔黏膜后引發局部血管擴張和分泌物增多,表現為清水樣鼻涕和頻繁打噴嚏。通常1-2周自愈,生理鹽水沖洗鼻腔可緩解癥狀,嚴重時可短期使用偽麻黃堿減輕鼻塞。
慢性鼻炎患者鼻腔黏膜長期處于炎癥狀態,可能與空氣污染、職業粉塵暴露有關。癥狀持續超過12周,鼻涕常呈黏稠狀,可能伴有嗅覺減退。治療需消除誘發因素,醫生可能開具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合并細菌感染時需配合抗生素。
鼻竇炎常繼發于鼻炎未及時控制,細菌感染導致鼻竇腔內膿性分泌物積聚。典型表現為黃綠色膿涕、面部壓痛和頭痛,急性發作期可能發熱。需通過鼻竇CT明確診斷,治療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等抗生素,配合桉檸蒎腸溶軟膠囊促進分泌物排出。
感冒引起的鼻部癥狀具有自限性,但需警惕流感病毒感染。流感除鼻塞流涕外,多伴有高熱、肌肉酸痛等全身癥狀。確診需進行咽拭子檢測,奧司他韋等抗病毒藥物需在發病48小時內使用效果最佳。
長期反復出現鼻部癥狀建議進行過敏原檢測或鼻內鏡檢查。鼻腔結構異常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也可能導致類似癥狀,必要時需手術矯正。孕婦、兒童等特殊人群用藥需嚴格遵循醫囑,避免使用含麻黃堿類減充血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