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腦供血不足主要由動脈硬化、高血壓、頸椎病變等因素引起,常見表現為頭暈、記憶力減退和肢體麻木。這種情況通常與血管功能退化、慢性疾病控制不佳有關,可通過藥物改善循環、控制基礎疾病和生活方式調整進行干預。
動脈粥樣硬化是最常見的病理基礎。長期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導致腦血管內膜增厚,管腔狹窄影響血流。患者可能出現一過性黑蒙或言語不清,需通過頸動脈超聲檢查確診。常用改善循環藥物包括尼莫地平、長春西汀等鈣離子拮抗劑,同時需嚴格控制血壓血糖。
高血壓是重要的促進因素。持續高壓狀態加速小動脈玻璃樣變,造成腦白質慢性缺血。這類患者常伴有晨起頭暈、注意力不集中,建議定期監測動態血壓。降壓藥物選擇需兼顧腦血管保護,如氨氯地平聯合厄貝沙坦等方案。
頸椎退行性病變可壓迫椎動脈。骨質增生或椎間盤突出影響椎基底動脈供血,轉頭時易誘發眩暈。這類情況需通過頸椎MRI明確診斷,治療上可采用頸托固定配合牽引療法,嚴重者需手術解除壓迫。
心臟泵血功能下降也會導致腦灌注不足。房顫、心衰患者易發生心源性腦缺血,表現為突發性乏力、步態不穩。需完善心電圖和心臟超聲檢查,使用抗凝藥物如華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藥預防血栓。
微循環障礙在老年患者中普遍存在。血液粘稠度增高、紅細胞變形能力下降都會影響毛細血管灌注,建議通過多喝水、服用銀杏葉提取物改善血流變學指標。日常需保持低鹽低脂飲食,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
當出現持續頭痛、頻繁跌倒或認知功能明顯下降時,提示可能存在嚴重腦血管病變,需及時進行頭顱CT或MRI檢查排除腦梗死。建議高風險人群每半年復查血脂、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由神經內科醫生評估是否需要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