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在中醫理論中主要與濕熱蘊結、血虛風燥、脾胃失調、情志不暢、外感風邪等因素有關。
1、濕熱蘊結
中醫認為過食辛辣油膩食物或長期處于潮濕環境,可能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濕熱內生并上蒸頭面。濕熱郁積于皮膚可表現為頭皮油膩、紅斑脫屑,嚴重時出現黃色痂皮。調理需清熱利濕,常用茵陳蒿湯加減,配合飲食忌口肥甘厚味。
2、血虛風燥
久病體虛或氣血不足時,皮膚失于濡養易化燥生風。癥狀多見干燥性鱗屑伴瘙癢,夜間加重。治療宜養血潤燥,方選當歸飲子配合首烏、熟地黃等藥材。日常可食用黑芝麻、核桃等滋養精血的食物。
3、脾胃失調
脾失健運會導致水濕停滯,與熱相搏形成病理產物。常見于飲食不規律人群,皮損多分布于鼻翼、眉弓等皮脂腺豐富區域。治療側重健脾化濕,參苓白術散為基礎方,輔以山藥、薏苡仁等藥食同源之品。
4、情志不暢
長期精神緊張或郁怒會引動肝火,肝郁化火可上炎頭面。此類患者病情常隨情緒波動反復,伴口苦咽干癥狀。疏肝解郁選用丹梔逍遙散,配合玫瑰花、合歡皮等安神疏肝藥材,需注意情緒調節。
5、外感風邪
腠理不固時外感風熱或風濕之邪,與體內濕熱相合而發病。急性期可見鮮紅丘疹、滲出傾向。治療以消風散為主方,外用藥宜選清熱解毒的黃連、黃柏等制成洗劑。避免抓撓以防繼發感染。
中醫強調辨證施治,除中藥調理外,需保持規律作息與清淡飲食。建議選擇棉質透氣衣物,避免過度清潔損傷皮膚屏障。急性期可用馬齒莧、金銀花煎湯外敷緩解癥狀,慢性患者可長期服用健脾祛濕的藥膳。癥狀持續或加重時應結合現代醫學診療,中西醫協同治療往往能取得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