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發性痛經是指由盆腔器質性疾病引起的月經期疼痛,常見原因有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子宮肌瘤、先天性生殖道畸形等。繼發性痛經通常在初潮后數年出現,疼痛程度逐漸加重,可能伴隨月經量增多、性交痛、不孕等癥狀。
1、子宮內膜異位癥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部位,常見于卵巢、輸卵管、盆腔腹膜等。異位的子宮內膜在月經周期中同樣會發生出血,導致局部炎癥反應和粘連形成,引起進行性加重的痛經。疼痛多出現在月經前1-2天,持續整個經期,可能放射至腰骶部或大腿內側。子宮內膜異位癥還可能引起不孕、性交痛、排便痛等癥狀。
2、子宮腺肌病
子宮腺肌病是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侵入子宮肌層形成的彌漫性或局限性病變。子宮肌層內的異位內膜在月經周期中出血,導致子宮均勻性增大、質地變硬,引起逐漸加重的痛經。疼痛特點是月經來潮前開始,持續至月經結束,可能伴有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子宮腺肌病患者的子宮通常呈球形增大,質地較硬,有壓痛。
3、盆腔炎性疾病
盆腔炎性疾病是由病原體感染引起的女性上生殖道炎癥,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膿腫和盆腔腹膜炎。慢性盆腔炎可導致盆腔粘連、輸卵管阻塞,引起繼發性痛經。疼痛多為持續性下腹墜痛,在月經期加重,可能伴有白帶增多、發熱、尿頻等癥狀。盆腔炎反復發作可導致輸卵管性不孕和異位妊娠風險增加。
4、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由平滑肌和結締組織組成。黏膜下肌瘤或肌壁間肌瘤可能影響子宮收縮,導致痛經和月經量增多。疼痛特點是下腹墜脹感,可能伴有壓迫癥狀如尿頻、便秘等。肌瘤較大或多發時,可在下腹部觸及包塊,超聲檢查可明確診斷。
5、先天性生殖道畸形
先天性生殖道畸形如處女膜閉鎖、陰道橫隔、殘角子宮等可能導致經血排出受阻,引起繼發性痛經。疼痛特點是周期性下腹痛但無月經來潮,或月經量少伴嚴重痛經。生殖道畸形通常在青春期初潮后出現癥狀,部分患者可能合并泌尿系統畸形。超聲或MRI檢查有助于明確畸形類型。
繼發性痛經患者應注意經期衛生,避免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保持規律作息和均衡飲食。疼痛明顯時可適當熱敷下腹部,避免進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建議記錄月經周期和疼痛情況,定期婦科檢查。繼發性痛經的治療需針對原發疾病,如藥物治療無效或病情嚴重,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出現進行性加重的痛經或伴隨其他癥狀時,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