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區疼痛可能由肝炎、膽囊炎、脂肪肝、肝囊腫、藥物性肝損傷等原因引起。肝區疼痛通常表現為右上腹隱痛、脹痛或刺痛,可能伴隨食欲減退、乏力等癥狀。
1、肝炎
肝炎是肝臟炎癥的統稱,病毒性肝炎較為常見。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均可導致肝臟炎癥反應,引起肝細胞損傷。患者可能出現肝區隱痛、惡心嘔吐、皮膚黃染等癥狀。臨床常用復方甘草酸苷片、水飛薊賓膠囊、雙環醇片等藥物進行保肝治療。病毒性肝炎需配合抗病毒藥物,慢性肝炎患者需定期監測肝功能。
2、膽囊炎
膽囊與肝臟解剖位置相鄰,膽囊炎癥可放射至肝區。急性膽囊炎多由膽結石梗阻引起,表現為右上腹劇痛、發熱、墨菲征陽性。慢性膽囊炎可能引起持續性隱痛或飽脹感。治療可使用消炎利膽片、膽舒膠囊等藥物,嚴重者需考慮膽囊切除術。高脂飲食可能誘發膽囊炎發作,患者需控制脂肪攝入。
3、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酒精性脂肪肝與非酒精性脂肪肝均可導致肝區脹痛不適。患者可能伴有體重超標、血脂異常等代謝問題。治療需戒酒、控制飲食并增加運動,藥物可選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硫普羅寧片等。重度脂肪肝可能進展為肝硬化,需定期進行肝臟超聲檢查。
4、肝囊腫
肝囊腫是肝臟常見的良性病變,多為先天性或退行性改變。較小囊腫通常無癥狀,較大囊腫可能壓迫肝包膜引起鈍痛。囊腫繼發感染時可出現發熱、局部壓痛。無癥狀小囊腫無須治療,巨大囊腫可考慮穿刺抽液或手術切除。定期復查超聲可監測囊腫變化,避免腹部外傷以防囊腫破裂。
5、藥物性肝損傷
部分藥物及其代謝產物可能對肝臟產生毒性作用。解熱鎮痛藥、抗結核藥、某些抗生素等常見引起藥物性肝損傷。患者可能出現肝區疼痛、黃疸、轉氨酶升高。治療需立即停用可疑藥物,使用谷胱甘肽、異甘草酸鎂等保肝藥物。用藥期間應定期檢查肝功能,避免多種肝毒性藥物聯用。
肝區疼痛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加重癥狀。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限制高脂高糖食物攝入,戒除煙酒等肝損傷因素。可適當補充優質蛋白如魚肉、豆制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出現持續疼痛、黃疸、發熱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完善肝功能、超聲等檢查明確病因。慢性肝病患者需遵醫囑定期復查,不可自行調整藥物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