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蛋白偏低可能由營養不良、消化吸收障礙、肝臟疾病、腎臟疾病、慢性炎癥等原因引起。
1、營養不良:
長期飲食不均衡或熱量攝入不足會導致蛋白質合成原料缺乏。素食者、節食人群或老年人易出現動物蛋白攝入不足,表現為肌肉流失、水腫。需增加雞蛋、魚肉、豆制品等優質蛋白攝入,每日蛋白質需求按1-1.5g/kg體重補充。
2、消化吸收障礙:
慢性胃炎、乳糜瀉等疾病影響蛋白質分解吸收。患者常伴腹瀉、腹脹,糞便可見未消化食物殘渣。建議采用低脂細軟飲食,少量多餐,必要時補充胰酶制劑。
3、肝臟疾病:
肝硬化、肝炎等導致白蛋白合成減少,可能與肝細胞損傷、門靜脈高壓有關。患者多出現腹水、黃疸,實驗室檢查轉氨酶升高。需限制鈉鹽攝入,臨床常用人血白蛋白靜脈輸注。
4、腎臟疾病:
腎病綜合征使大量蛋白質從尿液中丟失,24小時尿蛋白定量超過3.5g。典型表現為眼瞼及下肢水腫,需采用低鹽優質蛋白飲食,常用纈沙坦、貝那普利等藥物減少蛋白尿。
5、慢性炎癥:
結核病、類風濕關節炎等消耗性疾病加速蛋白質分解。患者多有長期低熱、體重下降,C反應蛋白升高。需控制原發病,適當增加蛋白質攝入至1.2-1.5g/kg/d。
日常需保證每日攝入畜禽肉75-100g、水產品40-75g、大豆類25-35g,合并水腫者限制每日飲水量在1500ml以內。肝功能異常患者每周監測體重及腹圍變化,腎功能受損者每月復查尿微量白蛋白。運動建議選擇太極拳、散步等低強度活動,避免劇烈運動加重蛋白質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