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大便帶血可能由肛裂、腸道感染、食物過敏、腸息肉、牛奶蛋白不耐受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局部護理、抗感染治療、飲食調整、內鏡切除、更換配方奶等方式干預。
1、肛裂:排便時干硬糞便摩擦肛門導致黏膜撕裂,表現為排便疼痛和便后滴鮮血。增加膳食纖維攝入軟化糞便,溫水坐浴促進裂口愈合,避免用力擦拭肛門。
2、腸道感染:細菌性痢疾或輪狀病毒感染損傷腸黏膜,伴隨發熱和黏液膿血便。確診需糞便培養,輕癥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重癥需靜脈輸注頭孢曲松等抗生素。
3、食物過敏:牛奶或雞蛋過敏引發結腸炎,常見于添加輔食后出現血絲便。采用飲食日記排查過敏原,母乳喂養母親需回避奶制品,水解蛋白奶粉可替代普通配方奶。
4、腸息肉:幼年性息肉多發生于直腸,無痛性間歇出血伴息肉脫出。結腸鏡檢查明確診斷,較小息肉可電凝切除,較大者需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
5、牛奶蛋白不耐受:非IgE介導的免疫反應造成腸黏膜出血,多見泡沫樣稀便帶血點。深度水解配方喂養6-8周,逐步過渡至適度水解奶粉,2歲后多數患兒可耐受普通牛奶。
日常注意記錄排便性狀和出血特點,避免攝入紅色食物干擾觀察。急性出血期間暫停高纖維食物,選擇米粥、蘋果泥等低渣飲食。出血量大于5ml/kg或出現面色蒼白需急診處理,反復便血超過兩周建議完善腸鏡檢查。母乳喂養嬰兒母親應限制辛辣食物,配方奶喂養者需規范沖調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