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卵管粘連主要由盆腔炎性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癥、手術創傷、生殖系統結核感染或先天性發育異常等因素引起,可通過藥物抗炎治療、腹腔鏡手術松解粘連、中醫調理或輔助生殖技術等方式干預。
盆腔炎性疾病是輸卵管粘連最常見的原因,多與衣原體、淋球菌等病原體上行感染有關,患者常伴有下腹墜痛、異常陰道分泌物。急性期需規范使用抗生素如頭孢曲松鈉、多西環素聯合甲硝唑,慢性炎癥可配合中藥灌腸治療。
子宮內膜異位癥導致的粘連通常伴隨進行性痛經、性交痛,病灶異位至輸卵管周圍形成機械性粘連。臨床常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如亮丙瑞林抑制內膜生長,中重度患者需腹腔鏡手術清除異位病灶。
婦科手術如人工流產、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創面纖維素滲出可能引發機械性粘連。術后早期使用透明質酸鈉凝膠等防粘連材料,聯合低頻電刺激治療可降低粘連風險。患者可能出現月經量減少、周期紊亂等輸卵管功能障礙表現。
生殖系統結核感染在發展中國家仍占一定比例,結核分枝桿菌侵襲輸卵管黏膜形成干酪樣壞死,最終導致管腔閉鎖。這類患者需規范抗結核治療6-9個月,常用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聯合方案,嚴重者需手術切除病變輸卵管。
對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若輸卵管造影顯示粘連嚴重,可直接選擇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IVF-ET繞過輸卵管功能障礙。術后患者應定期復查盆腔超聲,監測有無宮外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