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俗稱拉肚子通常由腸道功能紊亂引起,可通過調整飲食、補充水分、藥物治療等方式緩解。腹瀉可能由感染性因素、食物不耐受、藥物副作用、腸易激綜合征、炎癥性腸病等原因引起。
感染性腹瀉多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導致,常見伴隨腹痛、發熱癥狀。諾氟沙星、蒙脫石散、口服補液鹽可針對性治療。病毒性腹瀉具有自限性,3-5天可自行緩解。
食物不耐受引發的腹瀉與乳糖酶缺乏或食物過敏相關,表現為進食特定食物后腹脹、水樣便。建議記錄飲食日記,避免奶制品、高脂食物等誘發因素。乳糖不耐受者可選擇無乳糖奶粉替代。
藥物相關性腹瀉常見于抗生素使用后,與腸道菌群失衡有關。布拉氏酵母菌、雙歧桿菌等益生菌制劑有助于恢復微生態平衡。若腹瀉持續超過48小時,需聯系醫生調整用藥方案。
腸易激綜合征導致的腹瀉屬于功能性腸病,與精神壓力、內臟高敏感性相關。癥狀反復發作但體重無下降,可嘗試低FODMAP飲食,必要時使用解痙藥匹維溴銨。
炎癥性腸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除腹瀉外可能出現血便、體重下降。需通過腸鏡確診,治療需使用美沙拉嗪等抗炎藥物或生物制劑。
持續72小時以上的嚴重腹瀉、出現脫水癥狀或血便時,應立即就醫。嬰幼兒及老年人腹瀉需特別注意電解質平衡,避免使用強效止瀉藥掩蓋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