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脫水通常由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腸道感染、藥物副作用、慢性腸病等原因引起。腹瀉導致體液大量流失,若未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可能引發脫水。
1、急性胃腸炎
病毒或細菌感染是急性胃腸炎的常見原因,輪狀病毒、諾如病毒、沙門氏菌等病原體侵襲腸道黏膜,導致腸液分泌異常和吸收障礙。患者會出現水樣便、嘔吐、腹痛等癥狀,體液流失速度加快。治療需口服補液鹽糾正脫水,必要時使用蒙脫石散、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等藥物。
2、食物中毒
食用被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污染的食物后,毒素刺激腸道蠕動亢進,引發劇烈腹瀉。海鮮、乳制品等高危食品易引發中毒,伴隨惡心、發熱等癥狀。需立即停止可疑食物攝入,補充電解質溶液,嚴重時需靜脈補液。
3、腸道感染
阿米巴痢疾、賈第蟲病等寄生蟲感染可破壞腸道上皮細胞,導致滲透性腹瀉。霍亂弧菌感染會引起米泔水樣便,每小時失水量可達數百毫升。確診需糞便病原學檢查,治療包括抗生素應用和快速補液,常用藥物有甲硝唑、喹諾酮類等。
4、藥物副作用
抗生素濫用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可能引發偽膜性腸炎。瀉藥、化療藥物、質子泵抑制劑也可能干擾水電解質平衡。出現藥物相關性腹瀉時應評估用藥方案,補充益生菌制劑如地衣芽孢桿菌活菌膠囊調節微生態。
5、慢性腸病
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炎癥性腸病會造成持續性腹瀉,腸黏膜潰瘍面滲出增多。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雖無器質性病變,但腸道敏感度增高易誘發腹瀉。這類患者需長期營養支持,必要時使用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等控制炎癥。
預防脫水需在腹瀉初期少量多次飲用含糖鹽水,成人每日補液量應達到腹瀉量的1.5倍。可進食米湯、蘋果泥等低渣食物,避免高脂高纖維飲食加重腸道負擔。嬰幼兒、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腹瀉超過24小時,或出現眼窩凹陷、尿量減少等脫水體征時,須立即就醫進行靜脈補液治療。同時注意餐具消毒和手衛生,阻斷病原體傳播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