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可通過硫酸亞鐵、琥珀酸亞鐵、右旋糖酐鐵等藥物補充鐵元素,葉酸片、維生素B12注射液等糾正營養缺乏,或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刺激造血。藥物選擇需根據貧血類型決定,常見貧血類型包括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和再生障礙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多由鐵攝入不足或慢性失血引起,表現為乏力、頭暈、面色蒼白。硫酸亞鐵和琥珀酸亞鐵是口服鐵劑代表藥物,右旋糖酐鐵適用于不能耐受口服鐵劑的患者。治療期間需監測血紅蛋白水平,同時排查消化道出血等潛在病因。
巨幼細胞性貧血與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相關,可能出現舌炎、四肢麻木。葉酸片適用于營養攝入不足者,維生素B12注射液用于內因子缺乏導致的吸收障礙。長期素食或胃切除術后患者需定期檢測相關指標。
再生障礙性貧血屬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可能伴隨感染和出血傾向。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可刺激紅細胞生成,環孢素等免疫抑制劑適用于部分患者。嚴重病例需考慮造血干細胞移植。
藥物使用需嚴格遵循醫囑,避免自行調整劑量。鐵劑可能引起便秘或黑便,維生素B12注射可能出現低鉀血癥。治療期間應配合富含鐵和維生素的飲食,如動物肝臟、深綠色蔬菜。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后仍需維持治療3-6個月補充儲存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