軀體形式障礙的癥狀主要有反復出現的軀體不適、疼痛異常、胃腸道癥狀、心血管癥狀、神經系統癥狀等。軀體形式障礙是一種以持久擔心或相信軀體癥狀為特征的神經癥,患者常因過度關注身體感受而反復就醫。
1、軀體不適
患者可能長期主訴全身乏力、肌肉酸脹或沉重感,癥狀往往與勞累程度不成正比。這類不適感可能游走于不同部位,體檢與實驗室檢查通常無陽性發現。部分患者會描述身體有麻木、刺痛等異常感覺,但神經系統檢查未見器質性病變。
2、疼痛異常
常見難以定位的頭痛、關節痛或胸痛,疼痛性質多變且對常規止痛藥反應不佳。疼痛可能突然發作或持續存在,嚴重時影響日常生活。患者常伴有對疼痛的災難化認知,即使輕微不適也會產生強烈痛苦體驗。
3、胃腸道癥狀
表現為反復出現的惡心、腹脹、腹瀉或便秘,可能伴隨食欲改變。部分患者存在吞咽困難或喉部異物感,胃鏡檢查無異常。癥狀常與情緒波動相關,在壓力增大時表現更為明顯。
4、心血管癥狀
包括心悸、胸悶、呼吸不暢等類似心臟病的表現,但心電圖和心臟超聲檢查正常。患者可能因過度關注心跳而誘發驚恐發作,出現過度換氣或手腳麻木等繼發癥狀。
5、神經系統癥狀
可見頭暈目眩、行走不穩或短暫視物模糊,偶有肢體無力感但無客觀肌力下降。部分患者出現記憶減退或注意力渙散,這些癥狀與焦慮情緒導致的認知功能暫時性下降有關。
對于軀體形式障礙患者,建議保持規律作息并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如散步或游泳有助于緩解焦慮。飲食上注意均衡營養,避免過量攝入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質。可嘗試正念冥想等放松訓練,減少對身體感覺的過度關注。癥狀持續時應及時尋求心理科或精神科專業幫助,認知行為治療對改善癥狀認知有較好效果。家屬需理解患者痛苦的真實性,避免簡單否定其感受,共同參與治療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