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穿孔可通過觀察等待、藥物治療、手術修補等方式恢復。該癥狀可能由外傷、感染、氣壓傷、異物損傷、慢性中耳炎等因素引起。
1、外傷性穿孔:耳膜受到外力撞擊或掏耳不當可能導致穿孔,通常伴隨短暫疼痛和聽力下降。避免耳道進水,多數小穿孔可在1-2個月內自愈,期間需定期耳內鏡檢查監測愈合進度。
2、感染性穿孔:急性中耳炎化膿可能引發穿孔,表現為耳痛緩解后出現耳漏。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同時保持耳道干燥,穿孔愈合后需復查聽力。
3、氣壓性損傷:潛水或飛行時氣壓驟變可致鼓膜破裂,常伴耳鳴和眩暈。立即停止潛水活動,避免擤鼻,80%的單純氣壓性穿孔在4周內自行修復,必要時可行鼓膜按摩促進血液循環。
4、慢性中耳炎:長期炎癥導致鼓膜永久性穿孔,伴隨反復流膿和傳導性耳聾。需先控制感染再行鼓室成形術或鼓膜修補術,術前需進行純音測聽和顳骨CT評估聽骨鏈狀況。
5、異物損傷:尖銳物體刺入耳道易造成不規則穿孔,可能合并外耳道出血。急診取出異物后,大穿孔需采用脂肪移植或顳肌筋膜修補,術后使用頭孢克肟預防感染。
日常需避免游泳、乘坐飛機等氣壓變化活動,均衡攝入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卜、菠菜促進黏膜修復,適度咀嚼口香糖增加咽鼓管通氣。穿孔超過3個月未愈或聽力損失超過30分貝時,建議考慮鼓膜成形術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