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粘在耳膜上不建議自行處理,應由專業(yè)醫(yī)生使用專業(yè)器械取出。耳屎醫(yī)學上稱為耵聹,可能因耵聹腺分泌過多、外耳道狹窄、不當掏耳等因素導致堵塞,強行操作可能損傷耳膜或引發(fā)感染。
1、生理鹽水沖洗
醫(yī)生可能使用溫熱生理鹽水進行外耳道沖洗,水流壓力可軟化并帶出松散耵聹。該方法適用于未完全堵塞耳道且無鼓膜穿孔者,操作時需保持頭部固定,沖洗后需徹底擦干耳道。
2、耵聹鉤取出
耳鼻喉科常用鈍頭耵聹鉤貼近耳道壁緩慢勾出,需在額鏡照明下操作避免觸碰鼓膜。此方法適合堅硬塊狀耵聹,操作前可能先滴注碳酸氫鈉滴耳液軟化耵聹2-3日。
3、負壓吸引清除
采用微型吸引器頭在可視耳鏡下吸取粘附耵聹,對兒童或敏感患者更為安全。吸引前需確認耵聹已充分軟化,吸引壓力需精確控制防止黏膜損傷。
4、顯微器械摘除
耳內鏡下使用顯微鉗或刮匙精細操作,適用于緊貼鼓膜的頑固性耵聹。需要患者保持絕對靜止,醫(yī)生需避開聽小骨等精細結構,術后可能預防性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
5、藥物溶解輔助
對于油性耵聹可先用過氧化氫溶液或專用耵聹溶解劑浸泡,待其分解后配合沖洗處理。藥物使用需排除鼓膜穿孔情況,溶解期間可能出現(xiàn)暫時性耳悶脹感。
日常應避免用棉簽等物品深入掏耳,洗澡后及時擦干外耳道。若出現(xiàn)聽力下降、耳痛或眩暈等癥狀,提示可能并發(fā)外耳道炎或鼓膜損傷,須立即停止任何家庭處理并就醫(yī)。定期耳科檢查可幫助易堵塞人群預防耵聹栓塞,游泳或洗頭時使用耳塞能減少水分刺激導致的耵聹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