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底癌可能由長期吸煙、酗酒、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口腔黏膜白斑、不良口腔衛生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現為口腔潰瘍不愈、舌部活動受限、疼痛、頸部淋巴結腫大、口底硬結等癥狀。
1、潰瘍不愈:
口底癌早期常見表現為口腔黏膜潰瘍長期不愈合,潰瘍邊緣隆起且質地較硬,可能伴隨輕微疼痛或出血。這種潰瘍與普通口腔潰瘍不同,持續時間超過兩周無好轉跡象,需及時就醫進行活檢確診。
2、舌部受限:
腫瘤生長可能導致舌下神經受壓,表現為舌體運動障礙,患者可能出現說話含糊、吞咽困難等癥狀。隨著病情進展,舌體固定程度加重,影響正常進食和語言功能。
3、持續疼痛:
中晚期患者常出現持續性鈍痛或刺痛,疼痛可能放射至耳部或頸部,夜間加重。疼痛程度與腫瘤浸潤深度相關,嚴重時需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曲馬多等藥物緩解。
4、淋巴結腫大:
約60%患者就診時已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表現為單側或雙側淋巴結無痛性腫大,質地堅硬且活動度差。超聲檢查可發現淋巴結結構異常,穿刺活檢能明確轉移性質。
5、口底硬結:
觸診可發現口底黏膜下存在固定性硬塊,表面可能呈現紅斑或白斑樣改變。腫瘤浸潤可能導致頜下腺導管阻塞,出現唾液分泌減少或繼發感染癥狀。
日常需保持口腔衛生,使用軟毛牙刷和含氟牙膏清潔牙齒,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建議增加新鮮蔬果攝入量,適量補充維生素A、C、E等抗氧化營養素。出現持續口腔異常癥狀時應盡早就診,通過CT或MRI檢查明確病變范圍,治療方案可能包括腫瘤切除術、頸淋巴結清掃術等外科干預,配合放療或靶向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