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紅化痰片成人吃多少
化橘紅可入藥。
藥用價值
化橘紅作藥用相傳發(fā)現(xiàn)于南朝·宋時,自古以來就有“南方人參”之稱和“一片值一金”的說法。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橘紅佳品,其瓤內(nèi)有紅白之分,利氣、化痰、止咳功倍于它藥…其功效愈陳愈良。”
清朝《本草綱目拾遺》載:“橘紅治痰癥,消油膩、消食、醒酒、寬中、解蟹毒。”光緒十四年彭以孫著的《化州志》載曰,“化州橘紅,治痰如神,每片真者值一金”。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0年版):“化橘紅辛、苦、溫、歸肺脾經(jīng),具散寒、燥濕、利氣、消痰功能,用于風寒咳嗽,喉癢痰多、食積傷酒、嘔惡痞悶。”
現(xiàn)代醫(yī)學證明,化橘紅主要成份“二氫黃酮”與“柚皮苷”()含量極高,而且還含“類素互呔”等有效成分,不僅止咳化痰的功效神奇,更為可貴的是對人體心腦血管健康、美容、解毒的功能神奇突顯,保健醫(yī)療效果獨佳。歷代本草多有記載,同時也被歷代醫(yī)家認可和推崇。
擴展資料:
區(qū)分鑒別
橘紅與化橘紅的區(qū)別:
一是性狀和有效成份。
(1)橘紅:形狀呈不規(guī)則長條或不整齊薄片狀,表面黃棕或橙紅色,有光澤,密布油點,氣味芳香,味微苦而后覺麻舌。主要有效成份含橙皮甙。
(2)化橘紅:形狀多呈對折的五角、六角或七角星形,外皮黃或黃綠色,密布毛茸,有皺紋及小凹點,氣微香,味道苦。主要含柚皮甙。
二是功能。兩者味皆苦、辛,性溫。但橘紅理氣寬中,燥濕化痰,用于緩解咳嗽痰多及食積不化等癥而無熱象者;化橘紅化痰理氣,健脾消食,用于緩解胸中痰滯,咳嗽氣喘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