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應用減少主要與微創技術發展、適應癥嚴格化、并發癥風險認知提升、患者需求變化及醫療成本效益評估有關。
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曾是泌尿系結石的主流治療方式,但近年來臨床使用率明顯下降。微創內鏡技術的快速發展是關鍵因素,輸尿管軟鏡和經皮腎鏡取石術能直接可視化處理結石,尤其對較大、堅硬或特殊位置結石更具優勢。這些技術通過自然腔道或微小切口完成,結石清除率更高,且能同期處理并發的輸尿管狹窄等病變。同時沖擊波碎石對肥胖患者、胱氨酸結石等效果有限,反復治療可能增加腎周血腫風險,部分患者篩選標準已被更新。
醫療決策更注重長期預后評估也是重要原因。沖擊波碎石后結石殘留率較高,需輔助排石治療或二次手術,而內鏡手術可一次性解決問題。兒童、孕婦等特殊人群的適用性限制進一步縮小了其使用范圍。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促使醫療機構選擇性價比更高的方案,部分復雜病例直接采用內鏡治療反而能降低總費用。患者對無創概念的認知偏差逐漸糾正,更多人接受短期微創換取更高治愈率。
結石患者應結合泌尿外科評估選擇個體化方案,術后增加水分攝入促進殘石排出,限制高草酸飲食預防復發,定期復查超聲監測結石動態。沖擊波碎石仍適用于部分小型腎結石,但需嚴格掌握治療頻次并監測腎功能,避免過度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