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位性低血壓是指從臥位或坐位突然站立時血壓顯著下降,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引發的頭暈、眼前發黑等癥狀。體位性低血壓可能由脫水、藥物副作用、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紊亂等原因引起。
1、脫水
體液不足會導致血容量減少,站立時心臟無法有效泵血至腦部。常見于高溫環境出汗過多、腹瀉嘔吐后未及時補水或長期飲水不足。建議每日攝入足夠水分,運動后及時補充電解質,避免長時間暴露于高溫環境。若伴隨口渴、尿量減少,需警惕脫水加重。
2、藥物副作用
部分降壓藥、抗抑郁藥、利尿劑等可能干擾血壓調節機制。例如鹽酸特拉唑嗪、呋塞米等藥物可通過擴張血管或增加排尿導致血壓驟降。用藥期間應避免突然起身,必要時咨詢醫生調整劑量或更換藥物。
3、神經系統疾病
帕金森病、多系統萎縮等會損害自主神經功能,影響血管收縮反射。患者常伴有震顫、步態不穩等神經癥狀,需通過神經電生理檢查確診。治療需針對原發病,可穿彈力襪幫助血液回流。
4、心血管疾病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會降低心臟輸出效率,站立時心腦供血更易不足。這類患者可能同時存在胸悶、氣促等癥狀,需完善心電圖、超聲心動圖檢查。控制原發病是關鍵,必要時需植入起搏器。
5、內分泌紊亂
腎上腺功能減退、糖尿病神經病變等會影響激素分泌或血管調節。例如低皮質醇水平可導致鈉流失和低血容量。需檢測血糖、激素水平,補充缺乏的激素并控制代謝異常。
預防體位性低血壓應避免快速起身,建議從臥位到坐位過渡30秒后再站立。日常增加膳食中鈉鹽和水的適量攝入,規律進行下肢肌肉鍛煉以促進靜脈回流。糖尿病患者需嚴格監測血糖,老年人晨起前可先活動腳踝促進血液循環。若頻繁出現暈厥或伴隨胸痛、言語不清等癥狀,須立即就醫排查心腦血管急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