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外翻是直腸黏膜或全層脫垂至肛門外的一種疾病,醫學上稱為直腸脫垂,可分為不完全性脫垂黏膜脫垂和完全性脫垂全層脫垂。主要與盆底肌松弛、長期腹壓增高、先天發育異常等因素有關。
1、盆底肌松弛:
盆底肌肉群如肛提肌、恥骨直腸肌支撐力減弱是核心病因。多見于多次分娩的女性、老年人或長期便秘者,肌肉彈性下降導致直腸固定能力不足。輕度可通過凱格爾運動增強肌力,重度需手術修復。
2、腹壓持續增高:
慢性咳嗽、重體力勞動、前列腺增生導致的排尿困難等,均會使腹腔壓力長期作用于直腸。兒童哭鬧也可能誘發黏膜脫垂。控制原發病、避免屏氣用力是關鍵干預措施。
3、先天解剖缺陷:
骶骨彎曲度異常、直腸系膜過長等先天因素,使直腸更易滑動脫出。此類患者常在青少年期發病,需通過直腸懸吊術等手術矯正解剖結構。
4、慢性炎癥刺激:
長期腹瀉、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反復刺激直腸黏膜,導致黏膜充血水腫、與肌層粘連松弛。伴隨肛門墜脹感或黏液血便,需積極治療原發腸道疾病。
5、神經調節障礙:
脊髓損傷、糖尿病神經病變等影響肛門括約肌神經支配,表現為肛門松弛合并脫垂。常伴有排便失禁,需結合電刺激治療和生物反饋訓練。
日常需避免久蹲久坐,飲食增加膳食纖維如燕麥、火龍果預防便秘,便后溫水坐浴促進血液循環。兒童患者多可自愈,成人反復脫垂或嵌頓需及時就醫。手術方式包括直腸黏膜環切術、腹腔鏡直腸固定術等,術后三個月內禁止負重和劇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