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型紅斑狼瘡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的主要區別在于病變范圍及嚴重程度,前者僅累及皮膚,后者可侵犯多系統器官。兩者差異主要體現在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檢查指標、治療方式和預后等方面。
1、發病機制
皮膚型紅斑狼瘡的自身抗體主要攻擊皮膚基底膜帶,紫外線暴露是常見誘因。系統性紅斑狼瘡存在廣泛的自身免疫異常,抗核抗體可攻擊全身器官,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參與發病。
2、臨床表現
皮膚型紅斑狼瘡表現為盤狀紅斑、光敏感等皮膚損害,典型皮損呈蝶形分布。系統性紅斑狼瘡除皮疹外,常伴發熱、關節痛、腎炎、血液系統異常等多系統癥狀,部分患者出現神經精神癥狀。
3、檢查指標
皮膚型紅斑狼瘡患者抗核抗體可能陰性或低滴度陽性,皮膚活檢可見基底膜帶免疫復合物沉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抗雙鏈DNA抗體、抗Sm抗體等特異性抗體陽性率高,補體C3/C4水平常降低。
4、治療方式
皮膚型紅斑狼瘡以局部治療為主,可選用糖皮質激素軟膏、他克莫司軟膏等外用藥,嚴重者口服羥氯喹。系統性紅斑狼瘡需全身治療,常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酰胺、霉酚酸酯等,生物制劑適用于難治性病例。
5、疾病預后
皮膚型紅斑狼瘡預后良好,皮損控制后不易復發,極少數可能發展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系統性紅斑狼瘡需長期隨訪,重要臟器受累者預后較差,感染和狼瘡腎炎是主要死亡原因。
兩類患者均需嚴格防曬,避免過度勞累。皮膚型紅斑狼瘡患者應定期監測是否出現全身癥狀,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需遵醫囑規范用藥并定期復查血常規、尿常規等指標。飲食上建議低鹽低脂,適量補充優質蛋白和維生素D,避免食用可能誘發過敏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