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好發于直腸和乙狀結腸,這兩個部位占全部大腸癌發病的70%以上。直腸癌發病率最高約占50%,其次為乙狀結腸20%-30%,升結腸、橫結腸和降結腸相對較少見。
發病部位差異與以下因素相關:
1. 糞便滯留時間:直腸和乙狀結腸是糞便儲存的主要部位,致癌物質與腸黏膜接觸時間更長。糞便中的次級膽汁酸、亞硝胺等物質長期刺激可誘發黏膜癌變。
2. 解剖結構:乙狀結腸腸腔狹窄、彎曲多,易形成糞便淤積。直腸下端黏膜皺襞密集,致癌物更易沉積。
3. 血供特點:直腸下段為雙重血供腸系膜下動脈與髂內動脈分支,血流緩慢可能導致局部代謝廢物堆積。
高危人群需重點關注:
40歲以上有腸息肉病史者
長期高脂低纖維飲食人群
家族中有大腸癌或遺傳性息肉病患者
典型早期癥狀包括便血、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與腹瀉交替、里急后重感。建議45歲以上人群定期進行糞便隱血試驗或結腸鏡檢查,腸鏡下活檢是確診金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