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竇炎與痔瘡是兩種不同的肛腸疾病,主要區別在于發病部位、病因及癥狀表現。肛竇炎是肛竇部位的感染性炎癥,痔瘡則是肛門靜脈叢的血管病變。
一、發病部位
肛竇炎發生在肛門齒狀線附近的肛竇內,該結構呈漏斗狀,易積存糞便引發感染。痔瘡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內痔位于齒狀線以上直腸末端黏膜下,外痔位于齒狀線以下肛管皮膚下,混合痔則跨越齒狀線上下。
二、病因機制
肛竇炎多由細菌感染引起,常見誘因包括腹瀉、便秘導致的肛竇損傷,或腸道炎癥蔓延。痔瘡主要因靜脈回流受阻導致血管叢擴張,長期久坐、妊娠腹壓增高、排便用力等均可誘發。
三、典型癥狀
肛竇炎表現為肛門深部持續性鈍痛,排便時加劇,可伴肛門墜脹感和少量膿性分泌物。痔瘡常見便血、肛門腫物脫出,內痔以無痛性鮮血便為主,外痔則多伴肛門瘙癢、血栓形成時劇痛。
四、檢查方法
肛竇炎需通過肛門指診觸及肛竇壓痛,肛門鏡可見肛竇充血腫脹。痔瘡診斷除指診外,需結合肛門鏡觀察血管團位置,必要時行結腸鏡檢查排除其他出血性疾病。
五、治療原則
肛竇炎以抗感染治療為主,可選用頭孢類抗生素,形成膿腫需切開引流。痔瘡輕癥采用坐浴、痔瘡栓等保守治療,重癥需膠圈套扎或痔切除術,藥物可選地奧司明改善靜脈回流。
日常需保持肛門清潔干燥,排便后建議用溫水清洗。飲食應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時活動5分鐘促進血液循環。出現肛門不適癥狀持續3天未緩解,或伴隨發熱、大量出血時需及時就醫,肛腸科專科檢查可明確診斷。孕婦、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更需警惕癥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