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患者懷孕需在醫生嚴密監護下進行,妊娠期間需重點關注心功能評估、藥物調整、產檢頻率、分娩方式選擇及產后護理。心臟病孕婦的管理涉及心血管內科、產科、麻醉科等多學科協作,主要風險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等并發癥。
1、孕前評估
計劃妊娠前需完成心臟超聲、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等全面檢查,由心內科與產科醫生聯合評估妊娠風險。紐約心臟病協會心功能Ⅰ-Ⅱ級且無肺動脈高壓者相對安全,Ⅲ-Ⅳ級或存在艾森曼格綜合征等嚴重病變者需嚴格避孕。既往有圍產期心肌病史者需間隔12個月以上再考慮妊娠。
2、藥物管理
華法林需替換為肝素類抗凝藥物,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致畸藥物必須停用。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可繼續用于控制心率,利尿劑使用需監測電解質。所有藥物調整均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禁止自行增減劑量。
3、產檢監測
妊娠28周前每2周進行1次心功能評估,孕晚期需每周復查。常規監測項目包括NT-proBNP、超聲心動圖、24小時動態心電圖等。出現活動后氣促、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或血氧飽和度低于95%需立即住院。
4、分娩準備
心功能Ⅰ-Ⅱ級可嘗試陰道分娩,但需縮短第二產程。中重度心功能不全者建議擇期剖宮產,術前需進行多學科會診。麻醉方式優先選擇硬膜外阻滯,術中需有心臟專科醫師在場監護。
5、產后護理
產后72小時內仍是心力衰竭高發期,需持續心電監護。母乳喂養需根據藥物代謝情況決定,服用胺碘酮等藥物者禁忌哺乳。建議產后6周進行心臟功能復查,并討論后續避孕方案。
心臟病孕婦需保持每日鈉鹽攝入低于5克,避免劇烈活動但需進行散步等輕度運動。睡眠時采取左側臥位改善循環,定期監測體重單周增長不超過0.5公斤。保持環境溫度恒定,預防呼吸道感染。出現心悸、胸痛或下肢水腫加重需立即就醫。建議加入高危妊娠管理項目,由專業團隊提供全程醫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