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壓是妊娠20周后新出現的高血壓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不伴蛋白尿或其他器官損害。若伴隨蛋白尿或器官功能障礙則稱為子癇前期,嚴重時可發展為子癇。
妊娠期高血壓主要與胎盤形成異常、血管內皮損傷、免疫調節失衡等因素有關。胎盤絨毛淺著床導致子宮螺旋動脈重塑不足,引發胎盤缺血缺氧,釋放炎性因子和抗血管生成物質,最終引起全身小動脈痙攣和血壓升高。遺傳易感性、初產婦、多胎妊娠、肥胖、慢性高血壓或腎病病史均為高危因素。
典型表現為血壓升高、水腫尤其是面部和手部、體重驟增。子癇前期可能出現頭痛、視物模糊、上腹疼痛、血小板減少或肝功能異常。嚴重時出現抽搐子癇、胎盤早剝、胎兒生長受限。
診斷需連續兩次間隔4小時以上測量血壓≥140/90mmHg,排除慢性高血壓。實驗室檢查包括尿蛋白定量、血常規、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及胎兒超聲監測。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可輔助評估。
輕度患者可通過左側臥位休息、低鹽飲食、補充鈣劑每日1-2g進行管理。血壓持續≥150/100mmHg需藥物干預,常用拉貝洛爾、硝苯地平緩釋片或甲基多巴。重度子癇前期需住院治療,靜脈用硫酸鎂預防抽搐,適時終止妊娠。
預防措施包括孕前控制體重、補鈣低鈣攝入人群每日1.5-2g、阿司匹林抗凝高風險孕婦孕12-28周起每日75mg。建議定期產檢,監測血壓和尿蛋白變化,出現持續性頭痛、視物模糊或胎動異常需立即就醫。多數患者產后12周內血壓逐漸恢復正常,但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需長期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