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缺血可通過控制基礎疾病、改善生活方式、藥物治療、血管介入治療、外科手術等方式干預。下肢缺血通常由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血管病變、血栓形成、血管炎、外傷等因素引起。
1、控制基礎病:
高血壓和糖尿病是導致血管硬化的高危因素。每日監測血壓血糖,高血壓患者需將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應低于7%。高脂血癥患者需通過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藥物調節血脂。
2、改善循環:
戒煙限酒可減少血管痙攣風險。每日進行30分鐘快走、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促進側支循環建立。注意肢體保暖,避免接觸冷水,睡眠時墊高下肢15厘米改善靜脈回流。
3、藥物干預:
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預防血栓形成。西洛他唑等血管擴張劑能改善微循環。疼痛明顯時可短期使用布洛芬緩解癥狀,但需警惕消化道出血風險。
4、血管重建:
對于嚴重狹窄患者,血管造影后可行球囊擴張術或支架植入術。介入治療創傷小,術后需持續服用抗凝藥物6-12個月。定期復查血管超聲評估通暢度。
5、手術處理:
廣泛動脈閉塞者可選擇動脈內膜剝脫術或血管旁路移植術。術后需監測切口感染跡象,臥床期間進行踝泵運動預防深靜脈血栓。壞疽患者可能需截肢處理。
日常飲食推薦深海魚、燕麥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限制動物內臟攝入。每日飲水1500-2000ml維持血液黏稠度平衡,穿著寬松棉襪避免摩擦損傷。出現靜息痛、足部潰瘍或趾端發黑需立即血管外科就診。定期進行踝肱指數檢測和血管造影評估,建立長期隨訪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