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發燒可能由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腫瘤性疾病、藥物反應、中暑等原因引起,可通過物理降溫、藥物治療、病因治療等方式緩解。
1、感染性疾病
老年人免疫機能下降,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細菌或病毒感染會刺激體溫調節中樞導致發熱,常伴有咳嗽、尿頻等癥狀。需進行血常規等檢查明確病原體,針對細菌感染可使用阿莫西林、頭孢呋辛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可選用奧司他韋等抗病毒藥物。
2、免疫系統疾病
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病可引起長期低熱,多伴有關節腫痛、皮疹等表現。需檢查抗核抗體等指標,使用甲氨蝶呤、潑尼松等免疫調節劑治療,同時需監測藥物不良反應。
3、腫瘤性疾病
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統腫瘤或實體腫瘤可能導致腫瘤熱,表現為不規則發熱、消瘦等。需通過影像學檢查和病理活檢確診,根據腫瘤類型選擇化療、放療等抗腫瘤治療方案。
4、藥物反應
部分老年人對青霉素、磺胺類等藥物過敏會出現藥物熱,通常在用藥后出現皮疹伴發熱。需立即停用可疑藥物,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嚴重時需用腎上腺素搶救。
5、中暑
老年人體溫調節能力差,高溫環境下易發生中暑性高熱,可伴有意識障礙。需迅速轉移至陰涼處,用溫水擦浴物理降溫,補充電解質溶液,嚴重者需靜脈補液治療。
老年發熱患者需保持充足休息,每日飲水不少于1500毫升,選擇易消化的粥類、蒸蛋等食物。居室溫度維持在24-26攝氏度,定時開窗通風。監測體溫變化,若持續高熱超過3天或出現意識改變、呼吸困難等癥狀,應立即就醫。避免擅自使用退熱藥物掩蓋病情,特別是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風險需謹慎使用。長期臥床者需注意預防壓瘡,每2小時協助翻身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