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腸梗阻可能導致腸壞死、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急性腸梗阻的危害主要有腸壁缺血壞死、腹腔感染、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多器官功能障礙。
1、腸壁缺血壞死
腸梗阻持續存在時,梗阻近端腸管因內容物積聚而擴張,腸壁血管受壓導致血液循環障礙。隨著缺血時間延長,腸黏膜屏障受損,細菌及毒素易位進入血液循環。腸壁全層壞死時可發生腸穿孔,需緊急手術切除壞死腸段。
2、腹腔感染
腸梗阻后腸道菌群失衡,革蘭陰性桿菌大量繁殖。腸壁通透性增加使細菌和內毒素進入腹腔,引發局限性或彌漫性腹膜炎。嚴重感染可導致膿毒血癥,表現為高熱、寒戰、血壓下降等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
3、水電解質紊亂
梗阻近端腸腔積液可達數升,伴隨頻繁嘔吐造成體液大量丟失。鈉、鉀、氯等電解質隨消化液排出,易出現低鉀血癥、代謝性堿中毒。重度脫水可致循環血量不足,引發腎前性腎功能衰竭。
4、酸堿平衡失調
高位梗阻時胃液丟失過多引起代謝性堿中毒,低位梗阻則因腸液淤積導致代謝性酸中毒。嚴重酸堿失衡可抑制心肌收縮力,誘發心律失常。血氣分析是監測酸堿狀態的重要依據。
5、多器官功能障礙
腸屏障功能破壞后,內毒素激活全身炎癥反應,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微循環障礙可相繼引發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急性腎損傷、肝功能障礙等,需重癥監護治療。
急性腸梗阻患者應絕對禁食,通過胃腸減壓減少腸腔壓力。治療期間需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尿量及實驗室指標,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恢復期從流質飲食逐步過渡,避免進食粗纖維食物。術后患者需早期下床活動預防腸粘連,定期復查腹部CT評估腸道通暢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