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盤粘連可能由子宮內膜損傷、胎盤植入異常、子宮手術史、感染因素、激素水平異常等原因引起。胎盤粘連是指胎盤絨毛異常附著于子宮肌層,可能導致產后出血、子宮收縮不良等并發癥。
1、子宮內膜損傷
多次人工流產、刮宮手術或宮腔操作可能導致子宮內膜基底層受損。子宮內膜修復不全時形成瘢痕組織,妊娠時胎盤絨毛容易侵入肌層。這類患者需在孕早期加強超聲監測,分娩時建議由經驗豐富的產科醫生處理。
2、胎盤植入異常
胎盤絨毛滋養細胞異常侵襲子宮肌層,與蛻膜發育缺陷有關。常見于胎盤附著位置異常如前置胎盤,或存在子宮畸形的情況。這類患者孕期可能出現無痛性陰道出血,需通過核磁共振明確植入深度。
3、子宮手術史
剖宮產、子宮肌瘤剔除術等會在子宮形成瘢痕區域。再次妊娠時若胎盤附著于手術瘢痕處,絨毛可能穿透瘢痕組織。有兩次以上剖宮產史的孕婦發生胎盤粘連概率顯著增加,需在三級醫院進行產檢。
4、感染因素
慢性子宮內膜炎或盆腔炎性疾病會導致子宮內膜炎癥反應。炎性介質破壞蛻膜正常結構,使胎盤絨毛與肌層結合異常。這類患者常伴有白帶異常、下腹墜痛等病史,孕前應徹底治療生殖道感染。
5、激素水平異常
雌激素或孕激素分泌不足可能影響蛻膜化過程。內分泌疾病如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或輔助生殖技術中激素使用不當者更易發生。這類情況需在孕期密切監測胎盤血流及胎兒發育情況。
預防胎盤粘連需避免不必要的宮腔操作,流產后規范使用抗生素,剖宮產術后嚴格避孕兩年。孕期發現胎盤位置異常應限制劇烈活動,分娩前備足血源。產后出現持續陰道流血或組織殘留時,需及時行宮腔鏡檢查或清宮術,必要時采用子宮動脈栓塞等介入治療。哺乳期注意補充鐵劑糾正貧血,定期復查子宮復舊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