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陰道炎主要由陰道微生態失衡引起,常見誘因包括陰道菌群失調、性活動頻繁、免疫力下降、激素水平變化以及不良衛生習慣。
陰道菌群失調是核心病因。健康女性陰道內以乳酸桿菌為主導,能維持酸性環境抑制有害菌過度繁殖。當乳酸桿菌數量減少時,加德納菌等厭氧菌異常增殖,導致陰道pH值升高至4.5以上,引發炎癥反應。這種失衡可能與近期抗生素使用有關,廣譜抗生素在殺滅致病菌的同時也會破壞益生菌群。
性行為是重要影響因素。無保護性交會引入外來微生物,頻繁更換性伴侶或性生活過頻可能加劇菌群紊亂。精液的堿性特質可能暫時改變陰道pH值,但通常不會單獨致病,多與其他因素協同作用。
免疫防御功能減弱會增加發病風險。長期熬夜、壓力過大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時,機體對病原體的清除能力下降。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雖有利于乳酸桿菌生長,但部分孕婦仍可能因免疫調節變化而發病。
激素波動具有雙重作用。月經周期中雌激素變化可能暫時影響陰道環境,絕經后女性因雌激素缺乏導致陰道黏膜變薄、糖原減少,乳酸桿菌生存環境惡化。但激素因素通常需要合并其他誘因才會致病。
個人衛生管理不當可能誘發問題。過度陰道沖洗會破壞菌群平衡,使用堿性洗液或穿不透氣化纖內褲可能創造厭氧菌繁殖環境。但需注意,衛生不足并非主因,過度清潔反而更易引發病變。
對于反復發作或伴有異常出血的患者,建議進行白帶常規檢查和細菌培養以明確診斷。治療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通常采用甲硝唑、克林霉素等藥物恢復菌群平衡,同時糾正誘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