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甲病變可能由真菌感染、外傷、營養缺乏、皮膚病或系統性疾病引起。常見病因包括甲癬真菌感染、甲溝炎細菌感染、銀屑病甲改變等,可通過局部用藥、口服藥物或病因治療改善。
真菌性甲癬俗稱灰指甲是最常見原因,表現為指甲增厚、變色、分層。皮膚癬菌侵入甲板后分泌角質蛋白酶破壞甲結構,多伴隨足癬或手癬。輕癥可外用阿莫羅芬搽劑、環吡酮甲涂劑,嚴重者需口服特比萘芬或伊曲康唑。
細菌性甲溝炎常因修甲不當或嵌甲導致,表現為甲周紅腫、化膿。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要致病菌,需抗生素治療。急性期可外用莫匹羅星軟膏,化膿者需切開引流。反復發作的慢性甲溝炎可能與念珠菌感染有關。
營養缺乏如缺鐵、缺鋅或維生素B族不足會導致指甲變脆、凹陷。長期貧血患者可能出現匙狀甲,需檢測血清鐵蛋白、鋅濃度等指標。改善飲食結構并補充相應營養素后,指甲生長可逐漸恢復正常。
銀屑病、扁平苔蘚等皮膚病可引發甲板點狀凹陷、油滴樣改變。系統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異常、雷諾氏病也會影響指甲形態。這類情況需治療原發病,局部可配合糖皮質激素封包治療。
長期接觸化學溶劑、頻繁美甲造成的物理損傷也會導致指甲分層、斷裂。建議減少刺激因素,保持甲部干燥。若病變持續加重或伴隨全身癥狀,應及時就診排查潛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