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缺鐵性貧血可通過調整飲食、口服鐵劑、治療原發病、靜脈補鐵、定期監測等方式改善。缺鐵性貧血通常由鐵攝入不足、吸收障礙、需求增加、慢性失血、妊娠期生理變化等原因引起。
1、調整飲食
增加富含鐵元素的食物攝入有助于改善缺鐵性貧血。動物肝臟、紅肉、血制品等血紅素鐵吸收率較高,菠菜、黑木耳、紅棗等植物性食物含非血紅素鐵需配合維生素C促進吸收。避免與濃茶、咖啡同食影響鐵吸收,建議餐間補充柑橘類水果。
2、口服鐵劑
在醫生指導下可選用琥珀酸亞鐵片、多糖鐵復合物膠囊、右旋糖酐鐵口服液等補鐵藥物??诜F劑可能引起胃腸不適,建議餐后服用。用藥期間需觀察大便顏色變化,避免與鈣劑、抗酸藥同時服用。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后仍需持續補鐵3-6個月。
3、治療原發病
針對消化道潰瘍、痔瘡出血等失血性疾病需同步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影響鐵吸收,需進行根除治療。炎癥性腸病患者需控制病情活動,必要時采用腸外營養支持。寄生蟲感染引起的貧血需進行驅蟲治療。
4、靜脈補鐵
對于嚴重貧血或口服不耐受者,可遵醫囑使用蔗糖鐵注射液、羧基麥芽糖鐵注射液等靜脈鐵劑。靜脈補鐵需在醫院進行,需警惕過敏反應。治療期間監測鐵代謝指標,避免鐵過載。輸血治療僅適用于血紅蛋白低于60g/L的危急情況。
5、定期監測
妊娠中晚期應每4周檢測血常規,觀察血紅蛋白和血清鐵蛋白變化。產后42天需復查鐵儲備情況。監測胎兒生長發育,警惕胎盤功能不足。出現心悸氣促等缺氧癥狀需及時就醫,重度貧血可能增加早產風險。
孕婦應保證每日攝入瘦肉100-150克,動物血制品每周2-3次,搭配新鮮蔬菜水果促進鐵吸收。烹飪使用鐵鍋可增加膳食鐵含量。避免長期大量攝入抑制鐵吸收的食物,如全谷物、豆類需適量。保持規律作息,適度進行散步等有氧運動改善循環功能。出現頭暈乏力等貧血癥狀時減少活動量,改變體位時動作緩慢。保持會陰清潔,預防感染加重貧血。建立孕期營養檔案,在產科和營養科醫生指導下系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