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發麻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共同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局部受壓、寒冷刺激;病理性因素涉及頸椎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手腳發麻通常表現為針刺感、蟻走感或觸覺減退,嚴重時可伴隨肌肉無力。
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是常見誘因,如久坐或蹺二郎腿會壓迫神經血管,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調整姿勢、定時活動肢體可緩解癥狀。局部受壓多見于睡眠中手臂受壓或鞋子過緊,解除壓迫后麻木感通常在數分鐘內消退。寒冷環境下末梢血管收縮,可能引發短暫麻木,保暖后即可恢復。
頸椎病引起的麻木多與神經根受壓有關,常伴隨頸部酸痛、上肢放射性疼痛。磁共振檢查可明確診斷,牽引治療和頸部肌肉鍛煉有助于改善癥狀。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表現為對稱性手足麻木,與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相關,需通過血糖監測和營養神經藥物干預。
維生素B12缺乏可能導致周圍神經脫髓鞘改變,引發麻木感,多見于長期素食或胃腸吸收障礙人群。補充維生素B12制劑可改善癥狀。腕管綜合征壓迫正中神經時,會出現拇指至無名指橈側麻木,夜間癥狀加重,腕部制動或手術松解是有效治療方式。
若麻木癥狀持續超過24小時、呈進行性加重或伴隨肌力下降,需警惕腦卒中、多發性硬化等嚴重疾病。突發單側肢體麻木伴言語障礙是腦卒中的典型表現,應立即就醫。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出現傷口不愈合并發感染時,可能需進行清創手術。